药材名称:油柑子

名称出处:广东

概况

异名:菴摩勒(《唐本草》),馀甘子(《图经本草》),庵摩落迦果(《纲目》),橄榄(云南),喉甘子、鱼木果(广西)。

基源: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馀柑子的果实。叶下珠属全世界有500馀种;中国有30馀种,其中11种入药。

原植物:馀柑子Phyllanthus emblica L.

历史:油柑子原名菴摩勒,始载于唐《新修本草》,云“树叶细似合欢,花黄,子似李柰,青黄色,核圆作六七稜”。《图经本草》载:“菴摩勒,馀甘子也,生岭南交广爱等州,今二广诸郡及西川峦界山谷中皆有之,……啖之,初觉味苦,良久更甘,故以名也。”所述即指此种无疑。

形态: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1~8m。老枝灰褐色,多分枝,小枝纤细,被锈色短柔毛,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。单叶互生,几无柄,托叶线状,通常紧密排列成2列,极似羽状复叶;叶片长圆形,长约1~2cm,宽3~6mm,顶端钝,基部圆或偏斜,全缘,无毛。花单性同株,细小,黄色,3~6朵簇生于叶腋,每簇具多数雄花和1朵雌花;萼片6;雄花花盘具腺体6,分离,三角形,与萼片互生,雄蕊3,花丝合生,无退化子房;雌花花盘杯状,边缘撕裂状,包围子房达一半以上;子房3室。蒴果球形或扁圆形而带6稜,初为绿色,成熟时淡黄色,有时带紫红色;干后常开裂成6爿。种子6枚,外种皮稍坚硬,亮褐色,略带三稜形,具3个突起。花期4~5月,果期9~11月。(图见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鑑》.第2册.图2904)

生境与分布:生于阳性山坡或疏林灌丛草地。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
生药

采集: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去杂质,干燥。

化学性质

果实含鞣质,包括诃子尼酸(Chebulinic acid)、诃黎勒酸(Chebulagic acid)、鞣云实素(Corilagin)、原诃子素(Terchebin)、诃子裂酸(Chebulic acid)、鞣花酸、另含油柑酸(Phyllemblic acid)、油柑酚(Emblico1)、粘酸(Mucic acid)等。

附 根含羽扇豆醇、没食子酸、β-谷甾醇。茎含羽扇豆醇、鞣花酸等。树皮含鞣质、d-无色飞燕草素、羽扇豆醇。叶含鞣质、山柰酚、山柰酚-3-O-葡萄糖甙、β-谷甾醇、鞣花酸、羽扇豆醇等。

参考文献

新华本草纲要 第2册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1:229。

更多信息: 米乐app下载 汇旺担保 数字币 汇旺担保 以太币 汇旺担保 钱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