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材名称:慈竹叶

名称出处:《草木便方》

概况

基源:为禾本科慈竹属植物慈竹的叶或卷而未放的嫩叶。慈竹属特产中国,现有3种,4栽培品种。常入药者为慈竹。

原植物: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(Rendle)Keng f.[Dendrocalamus affinis Rendle;Sinocalamus affinis(Rendle)McClure],又名子母竹(《述异记》),义竹、孝竹(《竹谱详录》),甜慈、酒慈、钓鱼慈(四川),丛竹(贵州)。

历史:樑任明方所著《述异记》中曰:“南中生子母竹,今之慈竹也。”李时珍(《纲目》)载:“竹下有慈竹箨曰:北地少见。”其分布习性等应是本竹。

形态:秆丛生,高5~10m,顶端细长作弧形或下垂如钓丝状,有30馀节,节间圆筒形,中空甚大,节间嫩时贴生有灰白或灰褐色的小刺毛,老后毛脱落在秆之表面具小凹痕或留有小疣点。箨鞘革质,背部外露部分贴生棕黑色刺毛,顶端稍呈山字形;箨舌具流苏状䍁毛;箨叶10cm,宽4~5cm。秆上部分枝簇生或近半轮生于各节,约20馀条;叶在最后小枝上有数至十枚以上;叶鞘及鞘口均无毛,具纵脉;叶舌截平或呈齧蚀状,高1~1.5mm;叶片质薄;长10~30cm,宽1~3cm,先端渐细尖,基部作圆形或楔形,正面暗绿色,无毛,背面灰绿色,具微毛,次脉5~10对,小横脉不存在。花枝常成束,不具叶,长20~60cm或更长,柔软而下垂;小穗2~4枚生于各节,棕紫色,有4~5小花;颖2至数片,逐渐增大,长2~6mm;外稃宽卵形,长8~10mm,具多脉,顶端具小尖头,边缘生纤毛;内稃长7~9mm,背之二脊上生纤毛,脊间无毛;鳞被3或有时4枚;雄蕊6枚。果实纺缍形,长7.5mm,上部生微毛。笋期6~9月或12~翌年3月。花果期4~7月。(图见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禾本科》.75~76页.图52)

生境与分布:生于平地或低丘。分布于中国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省区。

生药

栽培:宜温暖溼润的环境。需选稍溼润的冲积土和轻壤土栽种。用分株繁殖,在2~3月进行,将1~3年生相连的株丛,从蔸部连根茎挖起,作为1丛。然后从株丛1.7~2m高处的节上端砍去顶梢,砍口偏斜成马耳形。按行株距各1.7~2m开穴,宽50cm,深30~40cm,然后将株丛蔸部用泥浆水浸泡一下,斜放穴里,每穴1丛,覆土踩紧,浇水后再盖土。覆土应高出地面,以免积水。栽后注意浇水。每年冬季,结合竹园清法,用堆肥、厩肥或河泥壅蔸追肥1次;冬季积过多会压断竹秆,需及时摇落。虫害有竹象虫,可人工捕杀成虫;蚜虫,可用40%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。

采集:全年可采。摘下嫩叶,晒干或鲜用。药材产于四川、贵州。

鑑别:干燥叶片披针形,长10~30cm,宽1~3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楔形,边缘粗糙,常有小锯齿;上表面暗绿色,下表面灰绿色,具微毛,次脉5~10对,无小横脉;质薄。叶柄长约2~3mm;有时带有细枝。

药性

性味: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甘、苦,凉。”

功效:清心热,解烦热,止烦渴。

主治:①《草木便方》:“治热淋,尿血。” 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“治头昏。” ③《重庆草药》:“叶心:代茶饮,解烦热,止烦渴,对肠胃燥结,热泻,坠胀,小便黄痛等症初起有效。”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0g。

临床应用

单方应用:《重庆草药》:“治初起浊症:慈竹心捣绒,合酒煨服。”

更多信息: 金沙 汇旺担保 柬埔寨 汇旺担保 接码 汇旺担保 imtoken